林佳彥醫師: 2023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晚上會拳打腳踢,到底是什麼疾病?


作者:林佳彥

一位太太描述,她的先生有時晚上會突然大笑,有時像做惡夢般尖叫,有時夢話大聲而清晰,手臂也會無意識地揮舞。




先生則表示,他的手總是放在肚子前面,並做了個手勢來示意。

太太嘟囔道:“那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病人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因此診斷為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是合理的。

那麼這種情況究竟是什麼呢?我們通常將其稱為異睡症(parasomnia)。最重要的是要區分這些症狀發生在睡眠的哪一階段,可能是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BD)。

這需要通過電生理檢查來進行金標準診斷,即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

但由於不是所有醫院的相關科室都配備有此類設備,因此一些病史詢問和相關研究問卷可以幫助進行初步篩檢。


問卷評估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BD),恰當嗎?


一項研究利用問卷來評估是否存在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BD),並以PSG作為確診標準,提出以下問題:

  1. 我有時會做非常生動的夢。是/否
  2. 我的夢境經常包含攻擊性或充滿動作的內容。是/否
  3. 我的夢境內容大多與我夜間的行為相符。是/否
  4. 我知道我在睡覺時手臂或腿會動。是/否
  5. 因此,我曾經(幾乎)傷害到我的床伴或自己。是/否
  6. 在我的夢中,我有或曾經有以下現象:
    1. 說話、大喊、咒罵、大聲笑 是/否
    2. 突然的肢體動作、“打鬥” 是/否
    3. 手勢、復雜的動作,這些在睡眠中無用,例如揮手、敬禮、驅趕蚊子、從床上摔下 是/否
    4. 床邊的物品掉落,例如床頭燈、書本、眼鏡 是/否
  7. 我的動作會讓我醒來。是/否
  8. 醒來後,我大多能很好地記得我的夢境內容。是/否
  9. 我的睡眠經常被打擾。是/否
  10. 我有或曾有神經系統疾病(例如中風、頭部創傷、帕金森症、不寧腿綜合症、嗜睡症、抑鬱症、癲癇、腦部炎症性疾病),是哪種?

在與對照組1(接受PSG檢查的組別確認非RBD)比較時,發現RBD組的平均分數為9.5±2.8分,顯著高於對照組1的4.6±3.0分。

若以5分作為閾值,其敏感性為0.96、特異性為0.56,這意味著敏感度很高,容易發現病例,但不適合用於區分癲癇和夢遊症。

與對照組2(健康組)相比,健康組的平均分數為2.02±1.78分。若以5分作為閾值,其特異性為0.9。

總的來說,雖然使用5分作為閾值可以容易地發現病例,但它不太適合用於某些鑑別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夜間發作的癲癇也可能有類似症狀。

非動眼期異睡症(non rapid eye movement parasomnia),包含夜驚症(sleep terror)、睡遊症(somnambulism)和覺醒困惑症(confusional arousals),也都是要靠枕邊人的病史、攝像機錄影才能鑑別診斷的疾病。


參考文獻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極短暫的意識不清合併抽搐,是癲癇嗎?應該怎麼處理?


作者:林佳彥




 一位先生急切地向我講述他太太的病情:

「太太一個月前開始腹瀉後,就出現了頭暈的症狀,每次都是在她去洗手間的時候。」

我詢問道:「這些頭暈發作都是在姿勢改變時發生的嗎?」

他回答:「對,她一坐起來或行走超過五分鐘就會感到頭暈。她現在在家裡每天大概還會腹瀉六次。」

「兩週前她到門診時,血壓只有70/50毫米汞柱,因此她又被收住院了。」

我又問:「她有發燒嗎?有無預兆或發作後的混亂?有心悸或出汗嗎?肚子裡有沒有一股氣感或雞皮疙瘩?有觀察到非自主運動或咬舌嗎?有無發出叫聲?後來有做什麼治療?」

他回答:「她沒有發燒,也沒有您提到的那些症狀。她做了一系列檢查,但症狀沒有改善。使用洗手間時,她多次經歷短暫意識喪失,有時還伴隨幾秒的抽搐。」

「有時她的脖子會向後仰,屁股會向前坐下,每次發作持續約20-30秒,但之後都能迅速恢復意識。她還因此跌倒,造成頭部受傷。」

我解釋說:「抽搐性昏厥需要與癲癇進行鑑別診斷,因為它會伴隨意識喪失和抽搐,常被誤認為癲癇。然而,兩者的機制完全不同。

「癲癇是由於腦神經元同步放電所致,而昏厥則是因為腦部血液供應暫時不足。昏厥的原因可能包括迷走神經、姿態性、心因性或神經性等。」

「持續腹瀉不僅會導致體液不足,還可能引起電解質失衡。如果排除器質性和感染問題,腹瀉本身也可能是自主神經異常的表現。」


如何診斷昏厥


他問:「有沒有什麼診斷方法?」

我回答:「在門診,我們可以測量坐著和站立三分鐘後的血壓。如果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汞柱,就可以診斷為姿態性低血壓。」

「進一步的檢查可以做傾斜床測試。過程會讓您從躺著變成70至90度角站立,約人體1/4到1/5的血液會聚集在腳和骨盆部位,導致心輸出量減少,腦部血液循環不足,模擬臨床上突然起身時的昏厥情況。」




「還有一些自主功能的檢測,比如汗液測試,這與自主神經功能有關,具體取決於醫療機構的設備。」

「當然,我們還會根據其他症狀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有時須找心臟科排除心臟問題。又比如糖尿病的檢測。」

他又問:「那有什麼治療方法嗎?」


姿態性昏厥的藥物非藥物處理


我解釋:「治療可以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使用彈性襪或束腹帶,但要注意上床時拿掉。有建議讓病人靠牆站立,雙腳與牆保持一腳的距離,每天站立10至20分鐘,一到兩次,當然要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

「飲食方面,如果沒有高血壓問題,可以增加鹽分攝取和多喝水。運動飲料的因為各家水和鹽的比例不同無法一概而論。鹽的攝取量可能需要6至10克,水則是2-3升。」

「喝水後的5-40分鐘內效果最佳,約1.5小時後效果消失。早晨起床時和吃藥前喝500cc水對自主神經病變的病人可能有幫助,但對其他人可能無效。心衰竭患者則不能這樣做,以免造成體液滯留。」

「此外,碳水化合物會顯著增加低血壓的風險,因此要避免突然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

他再問:「那藥物治療呢?」

我回答:「藥物治療是在非必要情況下使用,常見的藥物包括fludrocortisone、midodrine、droxidopa和pyridostigmine。這些藥物有些可能會引起躺臥高血壓或體液滯留。

「像fludrocortisone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長期使用理論上會因為促進礦物皮質素受體(mineralcorticoid receptor agonist)有誘發心衰竭的機會。」

「因為fludrocortisone是類固醇,還可能引起低鉀低鎂等副作用。如果患者仍在腹瀉,需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心律不整。」

「大部分的昏厥不太會反覆發作,若是反覆發作的,我想從非藥物的方式著手,再考慮藥物的方式」

他點頭說:「原來如此,聽起來藥物都有一些副作用,那我還是先作檢查,從非藥物的方法嘗試好了,謝謝您。」

望向他們亦步亦趨的背影,我希望我的解釋、檢查和治療能夠讓他們一切安好。


其它文章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一堂課程如何改變一個人 –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用較少的時間,讓較多人認識你


剛上完課後,我與太太、Lucus、和Lucus的太太Nancy一起聚餐。 

Lucus問道:「你今天的課程感想如何?」

我回答說:「我之前已經上過一些新思惟課程,他們的特色就是會有一個實作,教你何釣魚的過程。」 (展示我中午開始做的部落格)

「最棒的是,它節省了我盲目摸索的時間。而且,我覺得這對我們這些剛起步的人很適合;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是誰?為什麼要找你?找到你能夠做什麼?怎麼找到你?」

「我覺得部落格只是媒介,個人品牌才是重點。」

Lucus說:「不瞞你,我自己也試過,但做了半年後效果不佳,就放棄了。」

我讚賞說:「哇,這很厲害!我以前想過,但從沒有實際嘗試。你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課程中的一些同學也分享了他們使用的一些平台,很令人印象深刻,自己就像原始人一樣已知用火。」 


怎樣做的好,前輩們知道!


Lucus提出:「我想多了解一些關於版面、廣告和發文頻率的事情。」

我回答:「對,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不過,關於發文頻率其實沒有一定,而且劉醫師還有教我們他是如何運用AI ,把一些門診就在講的衛教資訊,快速編寫成一篇文章。但也不必拘泥於量,正確比較重要。」

「廣告的話,他們的建議也是可以避免。最後,劉醫師還教了我們如何避免危險,我覺得這超級重要。」 

我強調:「把可能犯錯的錢省下來,還可以拿去做其他投資!」 

Lucus說:「我覺得有一個部份是要把生硬的衛教內容寫的有趣,這個是我的瓶頸。」

Nancy說:「沒錯,尤其像你是神經內科,大家一定會覺得神經內科到底在做什麼,而且內容應該很艱澀無聊。」

我回答:「沒錯,這也是我需要修煉的課題,也是痛點。劉醫師也有提到,比如當一個善用故事的人;善用標題的寫作者;也要善用社群媒體的力量。」

Lucus評論:「你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上這種課程的人,聽起來很有趣。」

我說:「而且,蔡校長在課程最後還分享了幾位校友的發展故事。他們是從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愛好出發,我自己覺得剛好對應到《順流致富GPS》裡面提到的創造天才、細節天才、節奏天才、連結天才。

「等於部落格是各人個性能力的延伸,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令人非常嚮往。」

我們的妻子們一直默默地吃著食物,直到我們暫時停下來,她們才說:「繼續講沒問題,我們已經吃飽了。」 


克服內心的小劇場,演出人生的大劇場


這次的課程,讓我重新認識網路的可敬與可怕,流量可以由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規模,千人演唱會的規模,大到上億。

可以爆紅,但也是雙面刃,可以讓人毀於一旦,所以知道如何避險至關重要。

另外,我自己會想出一些不需要壓力,會擔心別人怎麼看、擔心被說不務正業、擔心有人踢館。

相對的,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挑戰,可以將份內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好,甚至彼此相輔相成。

例如:衛教的資訊可以加快門診的流暢度;教學的資訊可以增加查房的流暢度;整理好的簡歷和文獻可以增加同業之間的信任感。 




回想校長跟我提過的:「人生最精彩的都是起步的時候,如果日後有機會功成名就,回想這一路自己的努力起步,永遠是最開心的,因為自己辛苦克服過!」

很多事不用一開始就很厲害,可以先開始,再變得厲害,如果我從現在開始記錄自己的里程碑,相信未來的我看到也會很欣慰的。


其它文章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讀冊上課



讀書筆記


高產出的本事


新思惟課程




我為什麼要做部落格



神經專欄





如何找到我



我感覺頭部像有電流流過,這是癲癇嗎?






「我感覺頭部像有電流流過,這是癲癇嗎?」
「我眼皮不停地跳,這會是癲癇發作的徵兆嗎?」

雖然不能完全排除這些症狀與癲癇的關聯,但癲癇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通常不僅僅局限於這些症狀。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52歲的小強從20歲開始有發作。發作通常從左上背部的麻木感開始,逐漸蔓延至左上肢和左臀部,最後影響到左下肢。有時,他還會伴隨意識喪失和手腳的反覆動作。

15歲的小羅從10歲開始有發作。在發作期間,他會出現發愣和嘴角下垂的現象,發作過後左眼的眼皮會不停跳動。過度換氣會誘發發作。

30歲的小可自26歲開始有發作。發作前,她會感到寒毛直豎,隨後出現發楞和對呼喚無反應的狀態,有時伴隨嘴巴咀嚼的動作。

5歲的妮妮從10歲開始有發作,表現為雙側複雜的動作,如踢腿、掙扎和騎自行車般的動作。她在晚上睡覺時特別容易發作,一晚可能多次發作。

10歲的小明從8歲開始有發作,小明突然感到視野中出現了閃爍的光點,隨後他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向一側偏斜。這種發作通常非常短暫。在這次發作之後,他的父母注意到小明的視力似乎暫時受到了影響。

28歲的小英從13歲開始有發作。在早上刷牙時,她有時會因手部抽搐而甩掉牙刷或漱口杯。偶爾,她會經歷全身性的發作,突然出現的閃光可能會引起抽搐。

20歲的小蘭從8歲開始有發作。在發作期間,她情緒不穩定,意識模糊。在這種狀態下,她會睜大眼睛盯著前方,動作變慢,偶爾會出現雙上肢輕微的抽搐、嘴巴抖動,以及軀幹的抽動和震顫。

這些例子展示了癲癇的多樣性,包括局部發作、全面性發作,以及非抽搐性的癲癇重積(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


需要做些什麼檢查


腦電圖(腦電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供幫助,但如果錄製時間太短,或者癲癇的放電點太深,神經元放電量不足,腦電圖可能無法顯示出癲癇樣的放電波。

因此,即使腦電圖上看不到癲癇樣放電波,也不能完全排除癲癇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腦電圖顯示出癲癇樣放電波,也不一定意味著患有癲癇。這是因為需要將癲癇樣放電波與良性的尖銳腦波區分開來。

此外,一定比例的無症狀人群的腦部也可能顯示出癲癇樣放電波。


腦電圖聽起來好不可靠,那應該如何診斷癲癇?


實際上,腦電圖只是診斷過程中的輔助工具,但它的價值仍然不可替代。除了重複進行腦電圖檢查外,目擊者的觀察也非常重要。

在確保患者安全並處於復甦姿勢後,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使用手機錄影。




記錄發作時間。

觀察患者的眼睛、頭部最初轉向的方向、嘴巴是否有動作、舌頭是否被咬傷、是否有大小便失禁,以及四肢的姿勢,是伸直還是呈現跳動抽動的彎曲姿勢。

雖然這些步驟聽起來有些繁瑣,但使用手機錄影是最簡便、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診斷。

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癲癇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處理這種狀況!


如何找到我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如何找到我

 
作者:林佳彥

以下是我的門診時間
禮拜五,在門診後棟
禮拜六,初診多等候久




了解我的專業



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Curriculum Vitae (Chia-Yen Lin, MD)


Updated: March 18, 2025




Chia-Yen Lin, MD. 林佳彥 醫師



Current position

Attending Physician, Neurological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Skills/expertise

General neurology, Epileptology


Education

M.D. 2011-2017  Department of Medicin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Career   

2017-2018  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Chung-Ho Memorial Hospital, Kaohsiung, Taiwan.
2018-2023  Resident, Chief Resident, Neurological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2022  Attending Physician, Puli Branch,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Puli, Taiwan.
2023-2024  Attending Physician, Outpatient Clinic, Dajia Lee’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2024-  Attending Physician, Neurological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Awards  

2021  Hospital-Level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 for Resident Physicians,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院級教學績優住院醫師獎)
2023  Epilepsy Forum Group Bronze Award, Taiwan Epilepsy Society. (紫癲論壇團體獎銅獎)
2023  Taiwan Headache Master Academy Individual Bronze Award, Taiwan Headache Society. (頭痛大師學院個人組銅獎)
2024  Best Paper Award, third place and Young Investigator Travel Award, Taiwan Epilepsy Society (台灣癲癇醫學會癲癇研究論文獎第三名、台灣癲癇醫學會年輕學者國際癲癇會議獎)


Membership and professional societies

2018-current  Member, Taiwan Neurological Society
2022-current  Member, Taiwan Epilepsy Society
2023-current  Member, Taiwan Headache Society


Medical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2017  Medical license examination, Republic of China.
2022  Neurology Board Examination, Republic of China.
2023  Qualified in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Parameter Adjustment Training
2023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in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Training for Chronic Migraine


Publications on JCR-SCI journals 

  1. Chia-Yen Lin*, Hsin Tung Asymmetrical Limb Dystonia and Hypokinesia in Anti-Ma2-associated Encephalitis Epileptic disorders. 2025 Mar 12. Online ahead of print.
  2. Chia-Yen Lin*, Hsiao-Hui Chen, Ching-Heng Lin, Ming-Hong Chang The added value of anosmic subtype on motor subtyp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pilot study Sci Rep. 2025 Jan 9;15(1):1547.
  3. Chia-Yen Lin*, Yu-Shan Tsai, Ming-Hong Chang Impact of olfactory function on the trajectory of cognition,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 Aging Neurosci. 16:1329551.
  4. Chia-Yen Lin*, Meng-Chia Chang, Hong-Jie Jhou Effect of Levetiracetam on Cogn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CNS Drugs, 2024 Jan;38(1):1-14.
  5. Chia-Yen Lin*, Ting-Ya Chang, Ming-Hong Chang Dysosmia Is a Predictor of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 Pers. Med. 2022, 12(5), 754.
  6. Chia-Yen Lin*, Song-Ru Jhan, Wei-Ju Lee, Po-Lin Chen, Jun-Peng Chen, Hung-Chieh Chen, Ting-Bin Chen Imaging Markers of Subcortical Vascular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Lobar Cerebral Microbleeds. Front. Neurol. 12:747536.
  7. Chia-Yen Lin*, Rwei-Ling Yu , Ruey-Meei Wu, Chun-Hsiang Tan. Effect of ALDH2 on Sleep Disturbance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Sci Rep. 2019 Dec 12;9(1):18950.


如何找到我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我脖子痛、痠麻無力是不是頸椎壓迫,還是要中風了?






「醫師,我脖子痛,我是不是要中風了?」
「醫師,我脖子痛手痠麻,是不是頸椎壓迫,還是要中風了?」
「醫師,我脖子痛手麻,我要做什麼檢查?」

神經科醫師通常會透過詳細病史詢問,理學(神經學檢查),配合神經的皮節(dermatome)、 肌節(myotome)分布來診斷是否有具體的神經病變。

常見的病例包括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尺神經壓迫(如Guyon's tunnel syndrome)或神經根病變。


需要什麼檢查


X 光有時可以協助判斷,需要注意的是,X光的強項是骨頭這種高密度的物質,軟組織的問題有時只能間接判斷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神經電傳導/肌電圖檢查。這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會使用電流來檢測神經功能並用針探測肌肉的放電型態。

某些神經肌肉病變會讓肌肉呈現特定的神經病變(neuropathic)或肌肉病變(myopathic)型態。




67歲的林阿姨很緊張,邊發抖邊問說「醫師啊!是不是像打針一樣,阿要打幾針?會不會很痛」

這些針的大小類似於針灸針,但不同的是,當針插入肌肉時,需要您出力配合;配合得越好,檢查醫師就能獲得更多對臨床醫師有用的資訊。

要扎幾針不一定,以檢查醫師的臨床判斷決定。

至於疼痛程度,每個人的耐受度不同。有些人幾乎感覺不到,有些人則無法忍受,還有些人則會感到痠麻,基本上除了局部小小出血,沒有什麼後遺症(若需要做一些肩胛靠近肺部附近的肌肉、臉部肌肉…等等的風險另當別論)。

我都會說:「沒關係,如果你感覺太痛受不了可以跟我說,我們盡量試試看」。大部分的人也可以順利完成檢查。

若不似神經病變,偏向筋膜疼痛,可能以復健,改善姿勢為主。


推薦可自行進行緩解筋膜痛點的影片


(請注意若有開過刀,嚴重骨刺等問題,請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毛巾操 (4:00開始,見美國物理治療師Jeff cavaliere的影片)




瑜珈滾筒foam roller的使用 (見Dr. Ben Kim的影片)




如何找到我



我為什麼要做部落格






減少無謂的等待、增加知識的傳遞


一位70多歲的老劉住院,之前已經放了頸動脈支架,理論上應該規則服藥,但健保卡上不見抗血小板藥物的蹤跡。

我:「劉先生,什麼原因沒有在吃抗血小板藥呢?」

老劉:「有啊!我之前吃了一段時間,吃了好像也沒有比較舒服,來大醫院又要等很久,就乾脆算了」

我:「原來是這樣,那去附近的醫院拿就好了呀!」

老劉:「我沒跟醫師講捏!」

其實,這是人之常情。

但我會跟老劉講以下幾點:

「抗血小板藥物是為了預防血栓再次形成、預防再中風、預防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放了支架,為了避免支架內再栓塞,應該要由醫師評估用藥,有些人吃了確實不會比較舒服,還有可能胃不舒服、牙齦流血、大黑便等等…但並非大家都會。」

「看病的時候,不要想說健保卡上不是都有。有時候,你說了自己的病史開刀史,或甚至在診前給醫師的話上標記,都對你自己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來大醫院真的不可避免的會等很久,趁等待的時間,幫自己充實知識,可以事先準備問題清單,就可以跟醫師做有效溝通,可以增加效率,甚至病情更加穩定,減少來院次數。」

也因此,創建這個部落格的初衷,就是為了緩解患者門診等候過程中的無聊與焦慮。藉由網路這個無邊界的平台,我篩選並分享了一系列對患者及其家屬有益的醫療資訊和輔助治療知識。

希望可以節省了患者寶貴的時間,更希望賦予了大家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幫助大家在健康議題上作明智的決策,從而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導權。


以預防輔助治療、以成果導向輸入


我希望大家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可以通過控制風險因子來管理;同樣地,癲癇的發作也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適當的藥物治療來控制。正如某位大師所言,達到與癲癇共舞的境界。




最後,我希望通過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知識,能夠創造更精確有效的內容,並持續投入心力,永遠不停止進步。


如何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