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用藥過程中常會提出疑問。一位大姐詢問我,自從去年開始服用藥物後,低密度膽固醇似乎有所改善,她好奇是否可以停藥。
同樣地,一位阿姨為她年邁的母親提問,表示她母親因為每天需要服用大量藥物而感到煩擾,並擔心副作用,詢問是否有可能減少藥物的使用。另一位大哥問道,由於他的血壓在服用藥物後得到了控制,他想知道是否可以不再服用藥物。
是否達標?是否造成副作用?是您跟醫師討論的重點
這些問題背後共同反映了一個核心的考量:用藥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是否引起副作用。
針對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治療目的在於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無論是藥物還是非藥物的治療方法(如生活方式的改變),只要能夠達到治療目標即可。
因此,如果考慮停止藥物治療,應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目標是什麼?
二:是否能夠透過非藥物方式達到相同的治療目標?
三:產生什麼副作用?許多人在看到藥物包裝上列出的副作用時,尤其是頭暈、水腫、嗜睡等症狀,便會感到擔憂。
三:產生什麼副作用?許多人在看到藥物包裝上列出的副作用時,尤其是頭暈、水腫、嗜睡等症狀,便會感到擔憂。
有時候,這些症狀可能是偶然發生的,並非直接由藥物引起。有趣的是,有些治療頭暈的藥物本身副作用也包括頭暈,有些助眠藥物則可能引起失眠,有些抗癲癇藥物可能惡化癲癇,這讓人感到困惑。需要了解的是,副作用記錄通常來自於藥廠在臨床試驗中收集的數據,任何與用藥相關的症狀都會被記錄下來。
因此,在遇到副作用時,不應擅自停藥,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
頭痛癲癇的用藥目的也不同,需個人化醫療
此外,一位姐姐問到,若她的頭痛症狀減少,是否就可以停止服用預防性的頭痛藥物。根據現行的醫學指引,陣發性偏頭痛的治療通常建議為3-6個月、慢性偏頭痛為6-12個月。
而一位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則與癲癇治療有關,他詢問即便在服用抗癲癇藥物後仍有發作,是否意味著治療不適當,是否可以停藥。
對於癲癇的治療而言,除了少數情況外,大多數病例都需要持續用藥,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發作可能極具危險性,且發作帶來的影響可能令人沮喪。然而,一些特定類型的癲癇(如兒童失神性癲癇和良性羅蘭度癲癇)在患者成長後可能不再發作,這時可以考慮在醫師的指導下停止用藥。
總之,有是否可以停藥這個疑問很好,因為它反映出您對自身健康的關心。如果能清楚地了解服用藥物的目的,以及是否存在不能服用藥物的情況,就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